国人近期大方出手,抢购黄金及延伸产品的“疯狂”举动,正值国际金市处于本轮行情周期的下行通道。“中国大妈”们购买力之充足,令“跌跌不休”的金市也因此反跌为升。其力度,几乎可上升为“中国在以民间力量回购和补偿国家黄金贮备的不足”。此论虽不足以证实,却在事实上承担了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责任。此事,被官方简单定义为正常市场逻辑下的“市场投资行为”,并以此推论国人之富有和国家实力之上升。—到底是市场化的“巧合”,还是意义深远的“巨大棋局”?

 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质疑称,中国2012年黄金产量403吨,2012年全国黄金消费量832吨,中国官方黄金储备也才1054吨,所以10天购买300吨黄金有点离谱。实际上,数据的多少在达不到左右事件本质之前,并不十分重要。重要的是,在这场热闹的抢购风潮背后,却有着与官方解读不一样的深刻原因。


首先,避险情绪浓厚。

  在排除了小部份真实投资甚或投机行为之后,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国内社会的“社情民意”上来。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前途难料的大环境中,高悬于国人头顶上的房市崩盘利剑和系统性金融危机风险,时时在逼迫多数有运作能力的中上层人员,莫不向国外转移家人和资产,并在一切可能之机转向于收购硬通货—黄金,以期实现在可能出现的非常情形下,及时从现代经济模式无缝对接到原始的易货交易状态。此时,做为“人类经济文明中最后的货市”的黄金及其产品,则成为不二选择。

  值此历史转折时刻,政府货币严重超发,长期通货膨胀不衰,使得做为基础货币的国币价值欲发低迷,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信心明显不足,转而投向金市保值避险。另外受综合因素影响,多数人的投资理念已经悖离了正常的市场规律,而倾向于短线操作和投机行为,除了表现在股市和实业投资上的短视行为之外,唯有抢购黄金以备不时之需。此情此景,包含了“投资”人种种别无选择和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。在本轮“大妈投资客”的强势表象下,暴露了国人生存安全感的极度缺失和迷茫。可以想像,只要社会环境中仍然如此难以确定,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‘中国大妈’”。

  另外,不少“成功”人士之所以还在“艰守”故土,也决非出于对故乡的娟恋和热爱。—在无处不在的诚信危机、环境污染和有毒食品的全方位紧逼之下,也实在难以让人心生“故土难离”之情。所以,其类多仅以裸官和裸商姿态暂居国内,为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,向华夏吸尽“最后一滴血”。


其次,良性投资渠道过少。

  虽然也已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培育,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局限性所致,国内市场一直缺乏系统性的改造和建设,在涉及集团利益的核心部位,仍然延续着政府高度管制的计划经济模式,如处于最高经济管理部门的“发改委”和“国资委”,以及作为基础存在的各级国有企业。这些政权靠山虽然也有现代经济的表象,但仅限于手段,而非目的。所以,其仅具市场经济工具性功能的本质,必然难以改变,真正的市场经济也难以建立和建全。并由此,引发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,国有(计划)经济比重过高,民营(市场)经济无法发展壮大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,进一步制约于市场多元化的发展,也致使本文言及的市场行为和投资渠道过于单一。人们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,在“投什么赔什么”的现实打击下,迫使资金的流动性和猎奇性过强,频频寻找新的投资行业和产品。—从房地产到煤矿,从股市到基金,甚至从大蒜到食盐,无奇不有。在对几乎所有可能触及的经济领域完成一遍遍的全盘扫荡之后,又恰值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多重压力,人们于是终于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固有的传统上来:投资或贮存黄金及其产品上来。


再次,国内投资市场不规范。

  由于国内市场的权贵属性非常严重,在诸多经济行为中出现权力主导市场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。在诸多盈利能力高企的行业和领域,总会存在一股神秘的力量左右和把持着经济的走向,即便是许多已经披上现代公司外衣的上市企业,也仅仅是为了“圈钱”而上市,而非社会性的“共赢”。权力通吃和无序竞争的严酷现实,说明中国的经济具有高度的“洪荒丛林时代”特征。受多重危机的诱发和多年来投资无路的挤压,人们转而投资黄金,似乎已是最不坏的选择。


最后,投资理财水平不高。

  虽然现代金融投资现象早已风起云涌,并且国人也在近年来接触了不少的金融投资理论,但真正有能力走出国门,到国际市场上大展身手之“高才生”,仍属凤毛鳞角。至于在“巴神”教父和众多的华尔街投资专家面前相形,不过是“才露尖尖角”的稚嫩小芽而已,不但难以“走上几个回合”,怕是一入行,即“中套”了。所以,不但个体散户“没得玩”,连财大气粗的国家正规投资公司“中金”们也屡屡败阵,也还处在“续交学费”的学习励志阶段。据称,巴菲特从来不屑于黄金投资,但那是建立在正常和有序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,而中国和中国投资者,则不存在这样的成熟环境。因此,人们在此特殊时期切入黄金市场,虽然难具现代经济理论上的合理性,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中国特色的现实可行性。

  总而言之,作为投资和避险的双重考量,黄金无疑更具有持久性和安全性。但官媒将人们在特殊时期更倾向于避险功能的市场操作,单纯以“投资”行为定论,也显然是在避重就轻。正所谓“盛世古董,乱世黄金,末世修行”,值此世道迷乱之际,也只有“最后的货币”,或可才能陪伴金主们渡过此段艰难的转型时期。

2013年5月5日
作者供稿


【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:https://yibaochina.com/?p=235617
【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】